【腾讯云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,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

“这些漫无边际的造谣诽谤,给毛主席的名誉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。”

曾任毛主席纪念馆联谊会秘书长的黄建新,在接受采访时痛心疾首。

毛主席生前的“生活管理员”吴连登也曾公开表示:“我们不能再沉默了,知情者有话要说。”

他们之所以要发声,是因为毛主席离世后,坊间产生了很多他的谣言。

为了让这些甚嚣尘上的言论不攻自破,吴连登、李银桥等人,被迫公开了毛主席生活中的真实一面。

生活简朴,极易满足

1949年3月25日,毛主席来到北京,在中南海居住期间,毛主席办公和食宿基本都在丰泽园的菊香书屋和紫云轩

在丰泽园四合院里,主席偏爱紫云轩多一些,甚至他还因此得了个“紫云轩主人”的雅号。

毛主席之所以喜欢紫云轩,是因为那里有着北京城内的最后一块耕地,很像他的老家韶山。

但是,在1966年上半年,发生了一件小插曲。

当时,恰逢毛主席离京考察,身边的人见紫云轩破旧,就赶紧修缮了一番。可等毛主席归来,面对修葺一新的紫云轩,他沉默了。

北京城内的最后一块自留地,终是没能留住。无奈之下,主席迁去旁边游泳池的更衣室,并在那里住了许久。

靠近游泳池居住,还能偶尔游泳。这是主席在繁忙的日子里,除去批阅文件、吃饭睡觉,看书之外,唯一能放松的方式。

毛主席曾说:“不管什么时候,大脑都在想事,唯有在游泳时,才能让大脑停一停”。

众所周知,毛主席非常喜欢游泳,在他73岁高龄时,还曾横渡长江。

用最简易的条件成全自己的小喜好,总算给毛主席的晚年生活多了一丝宽慰。

毛主席年少时,日子过的很清贫,常常饥一顿饱一顿。到了后来艰苦作战的年月,他更是和战士们一起吃糠咽菜。

后来,日子向好,大家的生活也有了改善。可在他眼里,所谓的改善伙食,也不过是吃一顿红烧肉。

李银桥曾在毛主席连续忙碌几天后,问他想吃什么。毛主席表示:来碗红烧肉吧,补补脑子。

一碗红烧肉,就着一碗糙米饭,连那点余下的汤汁,毛主席吃的干干净净。

这样的伙食,一个月屈指可数。

毛主席从艰苦岁月中走来,在举国渐渐过上好日子时,他始终过的简单质朴。

以身作则,严于律己

毛主席对吃饭从不讲究,生活中更是无比节俭。

他用一条毛巾擦脸和擦脚的趣事,还被李银桥又笑又哭地讲了出来。

转战陕北的时候,用水特别紧张。为了节约水,毛主席便常用一盆水洗脸和洗脚。

有一次,李银桥打来干净的水,请毛主席洗漱。等他洗完了,李银桥才惊讶地发现,毛主席竟然用一条毛巾擦完了脸和脚。

面对李银桥对他不讲卫生的“指控”,他说:“国家和人民还很穷,如果每一个人能节省下一条毛巾,能够打一次沙家店战役”。

这样一句随口道出的话,让李银桥记了几十年。

毛主席搬进丰泽园后,吴连登做为他的“管家”,遇到的最大难题,是生活开支常常捉襟见肘。

有人说,在1961年的困难时期,主席一个月的伙食费是654.82元,相当于50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伙食费,这为何不够?

其实早在1958年,国家遇到困难后,毛主席就带头把他本应领取的国家一级工资每月610元,降到了三级每月404.80元。

这样的工资,直到他逝去,都未曾变过。

而在这404.80元里面,每月的固定开支就有200多元:其中党费10元,房屋和家具租金84元,两个孩子的学费,每人30元,大姨姐每月需要30元生活费,还有冬天的取暖费30多元

除去这些基本的生活开支,主席余下的钱,一是吃饭,全家人每月吃饭得花100元左右,从中南海供应科哪怕多拿一棵青菜,都需要额外再付钱。

有时,毛主席请一些朋友吃饭,他也会坚决地自掏腰包。他说,如果他走到哪里都付账,又有谁还会白吃白拿别人的东西呢。

二是茶和烟钱,主席的烟每月花费100元,茶也要花几十元。

如在外面开会或有其它事,吴连登都会带着茶叶去。如果没带,就算是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喝一杯茶,临走时也要付2角钱。

这样的严以律己,常常让毛主席每月入不敷出。每每面对吴连登为难的表情,毛主席总会笑着说:不是还有稿费的,拿出来花吧!

可即便用稿费填补,吴连登也得精打细算。

1964年前后,印度尼西亚掀起了迫害侨胞之事。事发后,他们很快得到了祖国的保护,为感谢国家和人民这义不容辞之举,侨胞们送了31.5公斤燕窝给主席。

那时,极品燕窝的售价为四五百元一斤,但主席毫不犹豫地指示:“把它们全部送到人民大会堂招待外国友人。”

1975年,年迈的毛主席行动不便,咳嗽哮喘,外加心力衰竭。

此时急需给毛主席增加营养,张耀祠找到大会堂党委书记,将当年余下的7两燕窝,拿回后一点点加进了毛主席的汤里。

直到毛主席去世,他也不曾知道,自己享用了那31.5公斤燕窝中的7两。

毛主席一生节俭,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要以身作则。他怕持身不正,会助长那些暗处的歪风。

一生节俭,所留无长物

在毛主席去世后,他生前用过的6000多件遗物被展出。这些物品中,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。

书籍、笔墨、梳子、牙刷、打满补丁的睡衣……

而其中,一床破旧不堪的草绿色军毯,尤为引人注目。

这条军毯,被磨秃了绒毛,颜色也已经被洗掉了,毛主席居然用了它一辈子。

它曾陪毛主席转战陕北,又一次次地冲出了蒋介石的封锁,还跟着他度过了指挥三大战役的西柏坡时期。

它陪着毛主席走南闯北,毛主席对它有着割舍不下的感情,甚至是在两次访问苏联期间,都出现了这条军毯的身影。

后来,毛岸英结婚,毛主席原想将这条意义深远的军毯赠送给儿子,但还是因为割舍不下,转而送了一件同样陪伴自己多年的军大衣,做为他们新婚的礼物。

他还语重心长地嘱咐道:“这件大衣白天可以穿着御赛,晚上你们就盖在被子上,更暖和些。”

简单的一句话,饱含着一位父亲,对儿女的拳拳慈爱之心。

而那条旧军毯,后来被毛主席搭在床头的木架上,里面放了一个荞麦枕头,简单改造后,它就成了一个床头靠背。

主席很喜欢靠着它在床上看书,而它也陪着毛主席走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。

晚年的毛主席节俭惯了,有些旧衣服舍不得丢掉。工作人员只能将变小的内衣,两件拼成一件,三件拼成两件。

这样的旧衣物,主席整整用了20年,破了补,补了又破,其中一件他一直穿的睡衣,后来被展出时发现,它上面补了近70个补丁

哪怕在举国欢庆的伟大时刻,主席也未曾善待自己。

1949年10月1日,新中国成立。在普天同庆的日子里,出席大典的毛主席,居然穿着一套破了四个大窟窿的羊毛衫裤。

他轻轻说道:“穿在里面,只有我们几个人知道,别人又看不到。”

毛主席还有一双皮拖鞋,也是他的心爱之物,他去哪里都喜欢带着它。

1965年在长沙时,这双拖鞋看着已经旧的不能穿。身边人劝主席换一双新的,但毛主席坚持还要修补。

当这双拖鞋被拿去修时,师傅将它扔到地上,不肯动手修。在工作人员的反复请求下,师傅才勉力答应。

有一次,毛主席休息时,工作人员把这双拖鞋拿去阳台上晒,结果拖鞋不翼而飞。

后来经过多方查找,才知道是值勤人员巡逻时,觉得这双拖鞋留在主席住所附近太不雅观,就悄悄地拿去丢了。

工作人员好不容易找回了拖鞋,毛主席丝毫不嫌弃,继续穿起了它。

毛主席的一生,是为国为民的一生。

他是新中国的伟大领袖,亦是把人民放在心间的真正公仆。

他生活简朴,又始终惦念着祖国和人民。直到他与世长辞,人们才发现,他留给后世的6000多件遗物里,都是些用秃了的旧物。

做为新中国的领导人,他走过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,也带领全军战士、全国人民,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中国。

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,也是为中国劳苦大众鞠躬尽瘁的一生。

那么,让我们再一次翻开尘封的历史,听曾经陪伴在他身边的人,给出的中肯详尽的评述。

斯人已去,伟人千古。

内容分享:
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,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
Top